中国民歌
民歌的一般特点
民歌与专业词曲作者创作的歌曲不同,它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所创造和利用的口头音乐创作,具有口头性、集体性、流传变异性、短小精炼和鲜明的风格色彩等特点。
民歌的体裁分类
中国民歌有多种分类法。如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1)号子,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亦称劳动号子。(2)山歌,山歌是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的劳动中即兴抒发思想感情所编唱的民歌。(3)小调,一般只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小曲。除了劳动号子和山歌外,各种日常歌唱的小型民歌都可以归入小调类。
民歌的调式
中国民歌采用的是中国民族调式。中国民族调式由五个基本音级为骨干音。这五声的名称是:宫、商、角、徵、羽。在此基础上构成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均可作为调式主音,分别称为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和羽调式。中国五声调式的色彩丰富,一般说来,宫调式、微调式的色彩比较明亮,近似于欧洲音乐中的大调式色彩;羽调式、角调式的色彩比较黯淡,近似于小调色彩;商调式介乎两者之间。
作品赏析
1、《兰花花》 陕北民歌,这首民歌以纯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流畅、高亢、有力的“信天游”曲调,热情歌颂了一位聪明、美丽的姑娘—-兰花花。她为了追求幸福,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不向封建势力屈服,甚至不惜拼上性命,勇敢地向封建礼教提出挑战。塑造了一位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民歌采用了分节歌的形式,用叙事的手法,好像在给人叙述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全曲只有上、下两个乐句,上句旋律音区较高,具有抒情的特点,它由两个分句(乐节)组成,两个分句的尾音都落在主音上,形成八度呼应,下句旋律低回环绕,叙事的特点较显著,它起着全曲“合”的作用,结尾落在主音上使民歌完满结束。
2、《赶生灵》 陕北传统民歌,属信天游类,表现一位少女伫立在旷野的路旁,翘首盼望远出赶脚的情哥归来。全曲手法凝练,感情细腻,旋律具有浓厚的陕北地方风味,该曲属徵调式。
3、《凤阳花鼓》 安徽民歌,淮河流域在旧社会经常发生水灾,加之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敲诈勒索,使广大贫苦人民无法生活,迫使他们出外逃荒,有的沿街乞讨,有的四处卖唱。这首民歌就是当时卖唱艺人演唱的歌曲。演唱时,表演者手拿花鼓、小锣,边舞边唱,“凤阳女花鼓敲,打锣的男子跟着跑”就是当时演出的写照。 这首民歌的调式为五声商调式,全曲由基本相同的两个乐段组成。
4、《小河淌水》 云南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歌曲。歌词通俗、生动,很富有诗意。形象化而又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青年女子阿妹对情人阿哥的一片深情。 全曲共五个乐句,建立在云南民歌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上。民歌开始的曲首衬腔“6——”是全曲的引子。它一方面自然地引出主题,另一方面也为整首民歌创造了一个安静的夜景环境,感情是深情的。这首民歌的五个乐句,最后都落在调式主音上,但一点也不觉得有停顿、呆板之感,相反,它却给人以余音袅袅、声犹在耳的回味。这和它富有感情的旋律进行以及每句落音6处在不同的节拍位置有密切的关系。
5、《牧歌》 内蒙古民歌。“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这首民歌只用了四句歌词,就把草原上美丽富饶的迷人景色展现在人们面前。而民歌的旋律也很富有诗意,它具有内蒙民歌中旋律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等特点。民歌采用了两个乐句的乐段结构形式,调式为宫调式。
6、《放马山歌》 云南民歌。 这首民歌采用了由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形式,旋律明快,富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而旋律的发展方法却又特别洗练。全曲只用6123四个音,其音域只有一个纯五度6-3。 歌词语言通俗、朴素,再加衬词的运用,更突出了其地方特色。 这首民歌,虽然只用了四个音,但其调式为五声羽调式是很明确的。
7、《草原情歌》 青海民歌共四段歌词,前两段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赞美姑娘的美貌,后两段则是表达青年对姑娘真诚的爱情。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四小节,旋律基本由第一小节变化重复而成,旋律是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其旋律异常优美、抒情,其手法却是非常集中、简练的。这首民歌的调式目前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七声商调式,有的认为是七声雅乐羽调式,各有其理由。我们认为,这首民歌为羽调式,但两个乐句的调性有变化。
8、《半个月亮爬上来》 青海民歌。这是一首流传很广、深受人们喜爱的民歌。表现了青年小伙子对姑娘的热恋与追求。年青人在半个月亮刚刚爬上来之际,就躲在姑娘的窗前,期待着姑娘打开纱窗,更盼望姑娘能摘一朵玫瑰花,轻轻地扔下来。这真诚的爱慕之情,在民歌中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蔡余文、杨嘉仁将此民歌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改编后的无伴奏合唱,加宽了音域(原民歌只有大六度),加强了和声性,和弦大都以柱式形式出现,四个声部节奏基本一致。合唱中还采用了复调手法,形成了声部间的起伏和交接,造成了高潮。在此之后,情绪逐渐平静,力度渐弱,速度渐慢,结束了全曲,造成声止情未断的特殊效果,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9、《乌苏里船歌》
这是一首由赫哲族民歌改编、提炼,经过再创作而成的民族创作歌曲。赫哲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东北黑龙江境内,过去以狩猎、打鱼为生,现已改为半猎半农。这一民族人数虽不很多,却能歌善舞,性格活泼、开朗、纯朴、热情。这首歌由郭颂唱出后,立时风靡全国,到现在,仍旧是人们经常演唱的曲目。
郭颂(1931~)是这首歌曲的创作者,也是歌曲的演唱者。辽宁沈阳人。当过中学音乐教师和松江鲁艺文工团的独唱演员,曾师从俄籍女高音阿恰依。在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因唱东北民歌而崭露头角,后曾与世界著名的美国黑人歌唱家罗伯逊在伦敦同台演出。代表作有《新货郎》、《乌苏里船歌》、《越走越亮堂》、《金戒指》、《瞧情郎》、《串门》等。
10、阿拉木汗
  维吾尔族民歌,“阿拉木汗”是一个维吾尔族姑娘的名字。这首歌流传于新疆东部,原来的民间唱法中没有休止符,中间的一段快板是一口气唱下来的。王洛宾充分利用双人歌舞问答的形式,给它加上了一拍休止符,把旋律也延伸了,描绘了小伙子们对美丽姑娘阿拉木汗的倾慕之情,使此曲更为诙谐、风趣、轻快、活泼。这是1939年担任青海儿童剧团团长时为演出改编的一个节目。
为了寻找《阿拉木汗》,王洛宾和维吾尔族艺术家在吐鲁番葡萄架下翩翩起舞。“阿拉木汗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即乌鲁木齐。


©上海同欣进修学校版权所有 沪ICP备09095561号  办学许可证号:131011070020650  
总部地址:上海市国定路335号 电话:021-55520282 65646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