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特色
教育理念
同欣特色
培养目标
名师导航
钢琴教师
小提琴教师
拉丁舞教师
绘画教师
综艺教师
动漫画老师
课程总览
培训科目课程总览
国和路教学点
控江路教学点
政立路教学点
国定东路教学点
艺术明星
乐器声乐
舞蹈健身
书法绘画
定制课程
艺术品鉴
西方著名作曲家
中外名曲赏析
服务指南
长笛
/
钢琴
/
古典吉他
/
声乐
/
小提琴
/
二胡
/
古筝
少儿芭蕾
/
少儿拉丁
/
少儿民族舞
/
少儿模特
/
幼儿芭蕾
/
幼儿创意美术
/
幼儿拉丁
/
幼儿中国舞
书法
/
儿童画
/
儿童画初级班
/
素描、水粉
/
硬笔书法
/
素描
创想儿童画
/
国际象棋启蒙
/
看图说话
/
小主持人
/
故事大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艺术鉴赏
怎 样 欣 赏 音 乐
《音是的音(主要是乐音 )所形成的艺术形式,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创作、演奏(演唱)和欣赏,是音乐艺术实践的三个方面。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欣赏能力去倾听音乐,高尔基曾说过:“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但是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音乐音响是音乐的外部形式,而作曲家、表演者所感受到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情感,则是音乐的丰富内涵。所以,音乐欣赏一般是从音响感知入手,通过听觉直接接触音乐的表层,然而进入感情体验与想象联想,直至深入音乐的里层,理解、认识、领悟作曲家和表演者在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简单地说包括三个阶段:(1)官能欣赏、(2)情感体验、(3)理解认识。充分认识这一复杂多变的心理过程,有助于我们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官能欣赏是音乐音响给听觉带来直接的感受,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仅能满足于悦耳,这种欣赏是比较肤浅的。欣赏音乐的第二个阶段是情感体验,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具有一种较为直接的性质,我们从音乐直接感知的既不是外界的客观事物,也不是某种思想概念,而是饱含着情感的音乐音响。正如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所说:“音乐不求于任何推理形式,而复制出任何内心运动来……音乐既表现了感情的内容,又表达了感情的强度……音乐是不加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火焰……是不通过任何媒介的坦率无间的、极其完整的倾诉!”这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所以欣赏音乐时,我们是和作曲家、表演家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同时,音乐音响在空间中传播具有一种扩散力、穿透力,能够迅速地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一种比其他艺术更强的刺激和影响力,使音乐和音响与情感体验之间产生更密切、更直接的联系,所以音乐对激发人的情感是非常直接和强烈的。因此,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整个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这既是对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内涵的体验,也是欣赏者与音乐家、表演家进行感情交流,发生共鸣的过程,固然,我们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要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创作风格、创作思想、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段、表现技法和结构形式等方面,这样就会更加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只是对音乐作品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可能接触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在欣赏音乐时,必须有理性的参与这就是第三个阶段。理性的认识,一方面可以以音乐以外的非音乐因素中找出理解的依据,如歌词、戏剧脚本、标题音乐中的标题和文学说明等,另一方面可以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同时还包括对音乐体裁、形式的判断;风格、技巧的判断;对作品的基本构思以及乐曲描写对象的把握等等。理性认识的深化,也必然促进情感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音乐审美也就愈来愈进入更多的境界。审美境界的提高,反过来又更加深了理性认识。最后,欣赏者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总是与自身的生活体验、情感要求密切相结合的。音乐欣赏过程中,音响感知是基础,情感体验是关键,而要动情,必须有理性的参与。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常常是同时并用的。 音乐欣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欣赏者面对着音乐作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记忆、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愿望,通过想象和联想、对作品的形象以补充和丰富、使艺术形象更加具体和生动,如果说作曲家是第一创作者,表演者是第二创作者,那么欣赏者便是第三创作者。 音乐鉴赏知识(六) 音乐流派及代表人物 古代至巴洛克时期,西欧音乐经历了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时期,从音乐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与音乐形态的演变过程,它大致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四个发展时期。下面从巴洛克时期开始,介绍西欧不同时期的音乐及流派。 1、巴洛克音乐 翻开西欧音乐史的巨幅画卷,沿着时间的长河溯源而上,我们就会发现,当中世纪文艺复兴的浪潮冲击了欧洲之后,欧洲音乐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巴洛克时期。 自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叶,巴洛克音乐风靡全欧,盛极一时,对整个西欧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巴洛克一词源于建筑艺术,是指那种外观辉煌华丽、内饰细致精巧、情调热烈生动的建筑风格。后来巴洛克一词用于文艺和音乐,指那些与当时的建筑风格相一致的艺术作品的风格与特色。这样,巴洛克便成为十七世纪一种新的作品具有艺术形式或风格的代名词。 在音乐上,巴洛克风格的作品具有以下特色:在题材内容上,它从歌颂上帝、赞美宗教转向世俗,面向人民,大胆地采用富于生活气息、富有戏剧性情节的题材;在风格情调上,它摈弃了崇尚宁静清高、质朴禁欲的宗教影响,转而表现欢乐明快、流畅生动的世俗情感;在体裁手法上,它突破了单纯的声乐体裁和单调的技法,而代之以声乐和器乐等多样化体裁,尤其是复调音乐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出现了像巴赫那样的一批复调作曲大师及作品。 这一时期,诞生了由意大利作曲家佩里创作的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妮》。这部歌剧于1597年在佛罗伦萨贵族柯尔西的宫中内部演出。由于演出获得成功,1600年佩里又受命为庆祝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与公主玛丽亚的结婚典礼,写了另一部歌剧《犹丽狄西》,相传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公演的歌剧。使意大利歌剧在十七世纪臻于完美的是意大利作曲家蒙特维尔地。他在歌剧中首次利用乐器描写人物环境,并使每一个角色都有合乎自己性格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在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中,已经使用了一个在当时条件下所能够组成的大型乐队。在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下,法国也创作出自己的歌剧。代表作曲家是吕利,他的歌剧辉煌壮美,富丽堂皇。英国代表性歌剧作家是普赛尔,他的歌剧优美抒情,自然流畅。除歌剧外,清唱剧和合唱音乐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意大利作曲家卡瓦列里写的《灵魂与肉体的表现》,是世界上第一部清唱歌剧。这时期在清唱剧创作上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是德国作曲家亨德尔。 在巴洛克音乐时期,各种不同体裁的器乐作品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室内重奏、大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奏鸣曲、丰富多彩,璀璨纷呈,大师辈出,蔚为大观,形成了器乐创作和演奏的黄金时代。 代表巴洛克音乐高峰的作曲家是德国的巴赫和亨德尔。他们吸收、融会了各国作曲家的成就,使巴洛克音乐显示出高度完美的艺术境界,创造了巴洛克时代后期最灿烂的音乐文化。如果把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比作金字塔,那么他们的音乐就是塔尖。 巴洛克音乐这一欧洲音乐史上的繁荣时期,既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优秀音乐艺术传统,同时也为迎接音乐史上的辉煌时期——古典音乐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古典乐派 古典乐派是指巴洛克音乐之后,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古典风格为创作特点的音乐流派,它包括德、奥的“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早期维也纳乐派”、“盛期维也纳乐派”。 “曼海姆乐派”是十八世纪中叶以德国的曼海姆宫延乐团为中心形成的乐派,其代表人物是波希米亚小提琴家约翰?施塔米茨。这个乐派的主要贡献在于交响乐写作手法和管弦乐演奏风格上的创新,这些成就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创作有直接影响。 “柏林乐派”是以“音乐之父”巴赫的儿子卡尔?巴赫为代表,于十八世纪后半叶活动于柏林的一批作曲家的统称。卡尔?巴赫和他的父亲不同之处是,采用了以旋律为主的主调音乐写作方式。听腻了巴洛克音乐苍劲而过分理性化的多声部复调音乐之后,“柏林乐派”的歌唱性的主调音乐作品大受人们的欢迎。 “早期维也纳乐派”则是以作曲家瓦根扎伊尔及蒙恩为中心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 我们一般所说的古典乐派主要是指盛期的古典乐派—即由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维也纳以“音乐之城”驰名世界。明媚的多瑙河从它的北部流过,广阔的维也纳森林位于城市西南。这里风光秀丽,艺术繁荣,长期以来是欧洲文化的中心,聚集在这里的王侯贵族都拥有杰出的作曲家和乐队,并以在自己的沙龙进行出色的演奏为荣。他们自己都有音乐修养。有的国王还自己动手写歌剧,据说女王玛丽亚?泰丽萨就是一位出色的女高音歌唱家。常常聘请高水准的乐团和著名的音乐家到维也纳来,这里的音乐也就随之蓬勃发展。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以维也纳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创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光辉传统,直到终生。 古典乐派的创作思想与十八世纪法国、德国启蒙运动以及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倾向有密切联系。其特点:在艺术上,古典乐派崇尚理性,强调逻辑,追求艺术,音乐主题轮廓分明,各有特色。在创作手法上,注重戏剧性的对比、冲突和发展,继承和发展了欧洲传统音乐的主调音乐因素(指突出一个声部担当主旋律,其它声部起着衬托作用的音乐形式),体裁和形式上确立了近代奏鸣曲式结构和以这种结构为主要骨架的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各类重奏曲等器乐套曲的体裁。从此,音乐史上出现了能够充分表现富于哲理性的、内容较深广的器乐体裁和形式,对后来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浪漫乐派 浪漫主义一词原指用罗曼语所写的故事,进而指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富于幻想、易于激起读者感情的骑士传奇以至后来的传奇小说等。欧洲文学史家用这一名词来称呼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音乐上的浪漫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一批欧洲作曲家。比贝多芬早一年出世的韦柏和晚一年去世的舒伯特是拉开浪漫派音乐帷幕的人。 浪漫乐派常被分为初、中、后三个时期。属于初期浪漫乐派(1820-1850)的代表代曲家除韦柏和舒伯特外,还有贝多芬的晚期以及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柏辽兹等;属于中期浪漫乐派的作曲家是:李斯特、瓦格纳、弗兰克、布鲁克纳、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等;被列为后期浪漫乐派的作曲家有普契尼、马勒和理查?斯特劳斯等。 浪漫乐派的形成从政治上来看,是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欧洲封建君主专制复辟的年代。十九世纪最初几年中,在拿破仑失败后的欧洲“复辟时期”,反动统治是极端残酷的,希望破灭了,到处滋长着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情绪。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的局限性也已有所认识,对资产阶级革命宣布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原则获得胜利已不抱什么希望,这些思潮表现在艺术上就形成了一种不满现实、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他们的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欧洲知识分子强烈的追求进步的民主思想,以及对现实不满的苦闷和反抗。从艺术上讲则是对古典主义发动的一次革命运动,主张打破传统形式,以强调表现人物的个性。如果说古典主义注重理性的描写和典型化的表现,遵循传统的法则和严格的形式,那么浪漫主义则偏重感情的传达,个性化的描写,喜欢热烈而奔放的情绪抒发;在题材上喜欢描写特殊的性格、生活的悲剧、异常的事件、异国的情调,因而也往往从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等文学家的作品中寻找题材,以表现其情感和幻想的主观世界。因此,抒情性、自传性、个人心理的刻画便成为浪漫乐派的主要特点。 浪漫主义乐派继古典乐派之后,无论在艺术与技术手法上都有许多创新。首先在形式上打破了古典音乐平稳的、程式化的限制,创造了带有即兴、幻想性因素的结构形式,如幻想曲、随想曲、夜曲等;音乐语言也有了更大的发展,尤其是扩大了和声的应用范围和强调了和声的色彩作用;扩大了乐队的编制,并使配器手法更为丰富多彩。它还更深地开拓了音乐标题性领域,强调音乐与诗歌、戏剧等艺术的结合,从而增强和扩展了音乐表现力及民族特性。 浪漫派的作家及其作品,由于继承了古典乐派的一些优良因素,并在这个基础上,大大发展和丰富了音乐创作的内容与写作技巧。因此,从音乐史的发展看,浪漫乐派是具有其积极影响与进步作用的。 4、民族乐派 民族乐派,一般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是激进的爱国主义者,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列的民族意识;在艺术上又都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与曾经高度发展但已日趋保守的德国、奥地利传统乐风相对抗。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总是乐于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歌调作为音乐素材,去表现那些具有爱国主义的英雄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参加到反抗异族统治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斗争中去。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终是他们艺术活动的鲜明标志。 优秀的民歌,是植根于人民生活中的艺术之花,它浸透了人民群众淳朴,真诚的感情和独特、高尚的审美趣味。民歌在长时期的口头流传中,经过了无数民间音乐家的反复雕琢,艺术上也往往是尽善尽美的。民族乐派的音乐家们借助于这样的材料,来构筑新的大厦,这就给他们的作品增添了活力,使他们从“传统艺术”、“正统音乐”的行列中脱颖而出,显得生气勃勃,光彩照人,最终在音乐创作、表演及理论等广阔的领域中,造成了一场不可遏制的音乐革命。 谈到民族乐派,人们往往首先提到俄国的古典音乐奠基者格林卡及其后的“强力集团”——包括俄罗斯音乐家巴拉基列夫、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居伊及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他们又称为“五人团”他们的创作使俄国音乐与欧洲各国的音乐媲美。此外,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匈牙利的艾凯尔、波兰的莫纽什科、西班牙的阿尔贝尼斯、挪威的格里格、罗马尼亚的波隆贝斯库等人,他们的音乐创作,都是植根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土壤,因而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民族乐派的音乐家们把传统音乐的成果同本民族固有的音乐语言和题材结合起来,无论在歌剧中,还是在器乐作品中。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欧洲各国音乐家开展了广泛的民歌收集活动。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他们创作的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往往同民族的解放斗争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东欧国家以及其他国家,一部作品的演出,往往就是一场民族革命运动的斗争,它是以全民族的规模开展起来的。 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与中、后期的浪漫乐派,处在同一个时期。从民族乐派总的风格来看,它是隶属于浪漫乐派的,只是由于民族乐派更加突出和强调本民族音乐的特点,而被划分出来单独称之为民族乐派。 5、印象派音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浪漫主义乐派从成熟时期,转向发生复杂变化的时期,一种新的音乐流派——印象派由此兴起。印象派音乐同民族乐派一样,都是从浪漫乐派中分化出来的,它可以说是浪漫乐派的尾声。 印象派音乐,它的创作思想是浪漫主义乐派的延续,它继承了古曲乐派以来各乐派的一些优良传统,但是,它也具有一些新的特色。在音乐的表现方法上,创造了新颖的音乐语言和独特的表现技法。尤其是在和声方面,突破了统治欧洲音乐达一百五十年之久的大、小调体系的束缚,确立了以色彩表现为主的新风格,它在创作题材上,往往选自诗情画意和自然景物,以音乐作为手段,描写音乐以外的事物或故事,以及富有诗意的感情或气氛。它在承认音乐“摸拟”作用的前提下,视音乐的描绘作用重于叙事,感性力量重于理性,色彩功能重于结构。他们十分注意表现自然界光和色的变化,特别是力图用音乐把视觉所感受不到的其他细微感受和内心的印象细致地表现出来,从而创造出一种色调明快、气韵生动、乐思飘渺、配器精妙、和声纤巧的音乐。 印象派音乐以法国为中心,它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德彪西(1862-1918)、杜卡(1865-1935、)普赛尔(1869-1937)、史密特(1870-1958)、拉威尔(1875-1937);英国的戴流士(1862-1934);意大利的雷斯皮基(1879-1936);西班牙的德?法拉(1876-1946)。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采用印象派作曲技巧的倾向。 印象派音乐家由于热衷于表现自然的景色,很少触及社会生活,特别是普通人民的生活,因此,他们的音乐作品,往往表现出消极的情绪,脱离现实的斗争。它作为一个音乐艺术流派,产生的年代较晚,经历的时间也较短,但它对以后的音乐创作,仍有一定的影响。 第六章 外国器乐作品 一、外国乐器介绍 西洋乐器共分:(1) 弦乐器、(2) 木管乐器、(3)铜管乐器、(4) 打击乐器、(5) 键盘乐器。 1、弦乐器:弦乐器是靠拨动琴弦而发音的乐器,包括弓弦乐器、拨 弦乐器,乐队中主要是弓弦乐器,弓弦乐器有: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拨弦乐器有: 竖琴、吉它、曼陀林。 2、木管乐器:它是从民间的牧笛,芦笛演变而来的,它的声音清澈,常用来表现大自然和乡村生活情景。木管乐器有: 长笛、短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3、铜管乐器:铜管乐器音色辉煌而雄伟。铜管乐器有: 小号、圆号、长号、大号。 4、打击乐器:是敲打发音的乐器,分有调乐器和无调乐器。有调乐器有:定音鼓、钟琴、木琴、排钟。无调乐器有:大鼓、小鼓、钹、锣、三角跌、响板。 5、键盘乐器:主要有钢片琴、管风琴,电子琴、钢琴。 第三节 演奏形式 独奏、重奏、弦乐合奏、管乐合奏、管弦乐合奏。 第四节 外国器乐作品体裁介绍 按照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和音乐性质及特点可分为: 进行曲体裁、舞曲体裁、单乐章交响音乐体裁(交响诗、交响音画、序曲、随想曲、狂想曲、幻想曲)、套曲体裁(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组曲、室内乐)、器乐小品体裁(即兴曲、前奏曲、间奏曲、夜曲、小夜曲、船歌,摇篮曲、谐谑曲、幽默曲、叙事曲、回旋曲,田园曲、牧歌,无言歌、浪漫曲、练习曲)。 (一)进行曲体裁 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乐曲。这种古老的体裁,在古希腊的悲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进行曲主要是指十七世纪以后,由管弦乐队演奏的乐曲,现代进行曲常用于队列行进和军队的阅兵式等。进行曲多用二拍子,四拍子,并突出强拍。结构规整,常用三部曲式,中段旋律性较强,十七世纪以后,进行曲逐渐进入严肃音乐领域,一些组曲、钢琴和交响曲等作品中都有进行曲出现。进行曲有:婚礼、葬礼、凯旋、庆典等各种类型的进行曲。 (二)舞曲体裁 1、古代舞曲 (1)阿勒曼德舞曲:十六世纪下半叶起源于德国的一种舞曲,最初为中速二拍子, 步法简单而沉重,十八世纪上半叶,在巴赫等古典家的创作中,逐渐发展成为纯器乐曲。采用中速,四拍子,旋律流畅,伴奏较简单、在古组曲中,它是四首基本舞曲中的第一首。 (2)库朗特舞曲:十六世纪起源于法国的一种舞曲,盛行于十七世纪,其后逐渐成为复调音乐的器乐曲。这种舞曲分意大利式和法兰西式两种。 (3)萨拉班德舞曲:是一种慢速度、庄严的三拍子舞曲,强音在第二拍子上,这种舞曲十五世纪起源于波斯,十六世纪流行于西班牙,到十七至十八世纪开始在欧洲广为流行并成为古组曲中基本舞曲的第三首舞曲,其结构为古二部曲式。 (4)小步舞曲:原为法国民间三拍的土风舞,十七世纪下半叶开始成为法国宫廷舞曲后,变成了中速典雅的舞曲,并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作。小步舞曲用于器乐曲时速度较快,较为有力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 (5)加伏特舞曲:一种四拍子的法国古代民间舞曲,起源于十六世纪。十七世纪初成为宫廷舞曲,并用于歌剧和舞剧中。十八世纪成为古组曲中的一个插入乐章。 (6)布列舞曲:快速二拍子或四拍子的古代法国民间舞曲,十七世纪初开始流行,到十八世纪成为古组曲的插入乐章。这种舞曲节奏活泼轻快。多从弱拍开始。 (7)基格舞曲:是一种速度极快的古老的英国民间舞曲,它与意大利的快速三拍子舞曲相结合以后,广为流传。多用3/8、6/8、9/8等类似三连音式的快速节拍,由于它的华丽、快速的风格,十八世纪时成为古组曲的末乐章。常用赋格式的主题发展和丰富的模仿手法,来加强舞曲的热烈气氛,并造成全组曲的高潮。 2、近代舞曲 (1)波罗涅兹舞曲:也叫做“波兰舞曲”,是十八世纪流行于波兰宫廷的舞曲,中等速度,3/4拍子,气势庄严,具有舞蹈风格的进行曲性质。 (2)玛祖卡舞曲:起源于波兰民间的三拍子舞曲,中等速度,节奏比较尖锐,重音在第二或第三拍上,情绪活泼热烈。肖邦使玛祖卡舞曲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乐曲。 (3)波莱罗舞曲:起源于西班牙的三拍子舞曲,中等速度,常用响板伴奏的这种舞蹈,其步法和动作复杂而灵巧,十八世纪末开始在欧洲广为流行。 (4)华尔兹舞曲:又称圆舞曲。起源于德国的快速三拍子舞曲,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和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风行于全欧。 (5)波尔卡舞曲:起源于捷克的波西米亚的快速和中速的二拍子舞曲。这种舞蹈于十九世纪上半叶传遍欧洲,并达到狂热的程度。 (6)塔兰泰拉舞曲:起源于意大利南部的速度极快、6/8或3/8拍子的舞曲,舞曲结束前其速度更为急速。 (7)狐步舞曲:起源于北美黑人的二拍子舞曲。二十世纪成为社交舞曲,有快狐步和慢狐步两种,曲调平滑流畅。担节奏很强烈,表现在细碎的切分音和突然的休止等。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等著名作曲家都写有狐步舞曲。 (8)探戈舞曲:最早起源于非洲中部,后经移民传到美洲,并迅速进入美国舞厅,速度较快,2/4或4/4拍子,切分节奏较多,旋律和伴奏的节奏交错进行,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欧、美音乐家开始运用探戈的素材进行创作。 (三)单乐章交响音乐体裁 1.交响诗 交响诗又叫做音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性管弦乐曲,是由浪漫派作曲家李斯特首创的,它常以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用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展而成。 2.交响音画 交响音画与交响诗类似,也是单乐章标题性交响音乐。所不同的是,它偏重于描绘大自然景色和人们的生活情景。借助绘画的笔触,运用抒情性和色彩性手法,把景与情融合在一起。 3.序曲 序曲原指歌剧、舞剧、戏剧等开幕前的器乐曲,它有概括剧情或人物形象的特点,或在音乐情绪上感染观众。十七世纪的法国歌剧序曲是复调风格的,由慢、快、慢三段组成。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歌剧序曲是语调音乐,由快、慢、快三段组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著名序曲有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和《柯里奥兰》序曲等。十九世纪以后,除歌剧序曲以外,又出现一种独立的音乐会序曲。,它和交响诗等一样,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性交响音乐。 4.随想曲 原是一种小型的、带有即兴风格的器乐曲。十九世纪下半叶,随想曲发展成交响性套曲,常以民歌为主题,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5.狂想曲 是一种热烈奔放并带有即兴风格的器乐曲,其形式与特点和随想接近。狂想曲常有叙事性质。 6.幻想曲 原指结构自由,技巧性很强的即兴性的小型器乐曲,十九世纪以后,发展成为内容富于表情、风格比较奔放的标题性交响音乐,其结构完全取决于题材的发展。 (四) 套曲体裁 套曲是一种由若干在曲式上各自独立,在音乐性质上各不相同,互相对比的乐意组合而成的一套乐曲。套曲的乐章数目不等,各乐意采用的曲式,通常根据内容而定,器乐套曲主要有组曲、奏鸣曲、交响曲和协奏曲。 1、奏鸣曲 是一种独奏(常有钢琴伴奏)和重奏的器乐套曲。古典乐派的奏鸣曲多是三个乐章,近代奏鸣曲多是四个乐章。 2、交响曲 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叫做交响曲,交响曲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强烈的戏剧性和绚丽的管弦乐色彩。交响曲的四个乐章和奏鸣曲一样,是按照一定的关系排列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其中第一乐章最富于戏剧性。第二乐章是慢板乐章,具有抒情性或歌唱性,常表现哲理性沉思、生活体验或对事物的感受等。第三乐章轻快活泼或幽默风趣,常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体裁,表现斗争之后的休息和娱乐等。第四乐章是终曲,常用快板或急板,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二者互相结合的回旋奏鸣曲式定成,内容常表现热烈奔放的节日狂欢场面等。 3.协奏曲 协奏曲的原文Concerto是竞赛的意思,因此又叫做竞奏曲。协奏曲起源于十七世纪中叶,巴赫时代的协奏曲,通常是三个乐章。有三种协奏形式,即管弦乐协奏曲(无独奏者);独奏协奏曲(一个独奏者),最多是大协奏曲,它有一群(多为三个)独奏者。三个乐章的速度为快、慢、快,用复调手法写作。 4、组曲 组曲是几个乐章组成的器乐套曲,十八世纪中叶以前的组曲叫做古组曲,通常以四首舞曲作为基本组成部分。这四首舞曲在速度和节奏上构成乐章之间的对比。速度对比是慢、快、更慢和更快。所有舞曲用一个调性把它们统一起来,不作调性对比。古组曲中的各种舞曲多采用古二部曲式。 现代组曲是十九世纪以来出现的另一种组曲,它已不像古组曲那样只限于舞曲,在题材和体裁上都有很大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 由几首富于特性的乐曲组成。 第二类 由几首具有民间特色的乐曲组成。 第三类 是从歌剧、舞剧、戏剧配乐和电影音乐中选出来的乐曲组成。 第四类 是标题性组曲, 5、室内乐 室内乐原是指欧洲宫廷贵族在客厅和室内欣赏的世俗音乐。后来经过维也纳欣赏的世俗音乐。后来经过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曲家们的发展和创造。使这一体裁得到了完善,十九世纪以后的室内乐主要是指每声部只用一件乐器演奏的重奏曲。室内乐包括由两件乐器合奏的二重奏到八件乐器合奏的八重奏,其中以钢琴三重奏(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弦乐四重奏,(小提琴二部、中提琴、大提琴、)及钢琴五重奏(钢琴、小提琴三部、中提琴、大提琴)最为盛行。室内乐是一种无标题音乐体裁,其演奏者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演奏技巧,室内的曲式多奏鸣套曲,与交响曲相比,室内乐更具有优雅含蓄和感情细腻的特点。 (五)其它器乐小品体裁 1、即兴曲:即兴曲原意是即兴而作的乐曲,即主要指篇幅不大、形式自由的小曲,在浪漫派音乐中主要指的是一些特性曲。 2、前奏曲:前奏曲是序奏和引子的意思,它原是十五、十六世纪时一种古老乐器琉特琴的独奏曲或古钢琴的引子。最初常以即兴演奏为主,起试奏乐器和活动手指或准备后面乐曲进入的作用。十八世纪发展成为教会赞歌,赋格曲或组曲的引子。到十九世纪逐步变为独立的抒情小曲。 3、间奏曲:间奏曲原是幕间戏的意思。近现代的间奏曲则是指歌剧的幕与幕或场与场之间的管弦乐曲。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属于独立器乐小品的间奏曲,它已没有间奏的含义,是一种形式的简洁,短小精悍的器乐小曲。 4、夜曲:是浪漫派音乐独特的体裁,多为钢琴小曲。十八世纪时夜曲和小夜曲都是指夜晚在庭院中演奏的音乐,常是多乐章的,二者区别不大,十九世纪浪漫派作曲家的夜曲,成为单乐章的抒情小曲,其风格多具有安静、抒情、沉思、忧郁的特点,旋律富于歌唱性,并常使用大量装饰音,伴奏常使用分解和弦,夜曲一般分为三部结构。第一段往往是悠长如梦幻般的旋律;第二段情绪激昂;第三段又回到安静的气氛中。 5、小夜曲: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游吟诗人和青年恋人晚间在户外窗下演唱成演奏的爱情歌曲,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演唱时多用吉他或曼陀林等乐器伴奏。 6、船歌:船歌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的贡多拉船工所唱的歌6/8或12/8拍子,其伴奏模拟小船摇荡的节奏,十九世纪,船歌成为受人喜爱的抒情曲的体裁。 7、摇篮曲:摇篮曲也叫做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包括声乐和器乐曲。摇篮曲具有安静、温暖、亲切的特点,其节奏和伴奏多模仿摇篮摆动的律动。 8、谐谑曲:谐谑曲是一种激烈而又诙谐的器乐曲,它是从小步舞曲发展演变而来的,因此谐谑曲也是3/4拍子,复三部结构。它一般速度较快,并常出现突然的强弱力度对比等。 9、幽默曲:幽默曲也叫诙谐曲,是流行于十九世纪的一种较七,有时带有诗意的器乐曲,形式和性质与谐谑曲相似,内容多是快乐、幽默,有时略带忧郁,曲式结构比较自由。 10、叙事曲:叙事曲源于古希腊时代,是一种带伴奏的叙述性质的声乐曲。十三、十四世纪这种形式的歌曲盛行于法国。它的特点是用叙述故事的方式来演唱。 11.回旋曲:回旋曲源于欧洲古老的民间轮舞歌曲。十七世纪开始广为流行。它是由一个多次出现的主题和几个插段组成。 12.田园曲:田园曲起源于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一般为描写牧场情景的乐曲,带有牧歌风格。田园曲多半是中速度的6/8或12/8拍子,旋律优美柔和,清淡典雅,有时还能听到模仿牧人风笛的悠扬音调。 13.牧歌:牧歌是欧洲的一种古老的世俗歌曲,最初是单声部的独唱歌曲,十六世纪开始成为多声部的重唱、合唱歌曲。内容通常是描写爱情的,风格是文雅的。 14.无言歌:无言歌又称无词歌,是一种宛如歌曲的悦耳器乐小曲,无言歌体裁由门德尔松首创,他一生写了五十余首钢琴无言歌,无言歌采用歌曲结构,音乐富于抒情性和歌唱性。 15.浪漫曲:浪漫曲又叫“罗曼斯”,中世纪时法国骑士诗人们创作的幻想性,冒险性和爱情叙事诗歌等叫做“罗曼斯”,十八世纪时成为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独唱曲。 16.练习曲:练习曲原是为提高器乐或声乐的演奏,演唱技巧而写的乐曲。 第五节 作品赏析 1、《军队进行曲》【奥】舒伯特曲 是舒伯特所作的三首同名进行曲的第一首,作于1818年前后。这首速度不太快的乐曲,生气蓬勃,旋律优美,有如一首阅兵用的进行曲。乐曲采用D大调,2/4拍,复三部曲式。曲式结构:引子+A+B+A。 2、《拉德茨基进行曲》【奥】约翰?施特劳斯曲 D大调,2/2拍子,复三部曲式。四小节的引子,生机勃勃、意气风发,能立即唤起人们的欢乐情绪。接着出现的第一部分的主题,虽然是进行曲,却不失圆舞曲轻松悦耳的气质。这一部分经过反复之后,进入篇幅较长的中部,最后又由引子导出第一部分主题的再现,在雄壮的高潮中结束了进行。 3、《土耳其进行曲》【奥】莫扎特曲 《土耳其进行曲》为莫扎特所作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三乐 作于1778年。此曲采用a小调,2/4拍,小快板,其结构属于从插部开始的回旋曲式,即:B+A+C+A1+B1+A2+尾声。开始部分是第一插部(B),旋律优美欢快,富有朝气。主部主题(A)是一个在A大调上的威武雄壮的主题。第二插部(C)由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的音调组成,旋律轻盈优美、明丽流畅,与主部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乐曲的最后是一个较长的尾声,这是从A大调的主题发展而来的,同时吸收了第二插部的部分因素。令人振奋的军鼓节奏,使尾声增添了威武雄壮的气势,最后在进行曲的号角声中有力地结束全曲。 4、《如歌的行板》【俄】柴可夫斯基曲(民族乐派) 创作于1871年,选自《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缓慢、抒情、悠长的民歌曲调配合复调式的衬腔,反映着帝俄时代人民的痛苦生活。乐曲色彩暗淡、忧郁。该曲降B大调,4/2拍,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A(a﹢b﹢a)﹢B(c﹢d)﹢A(a﹢b)﹢尾声 5、《G弦上的咏叹调》【德】巴赫(巴洛克音乐) 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巴赫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后,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多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乐构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是巴罗克音乐发展的顶峰。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宽广的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因此,巴赫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 《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及晚年所著《赋格的艺术》一书《G弦上的咏叹调》,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十九世纪德国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 7、《牧神午后前奏曲》【法】德彪西曲(印象派代表,浪漫乐派) 克罗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杰出的作曲家。他于1873年入巴黎音乐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不少声乐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面》、《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为印象主义的精品。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德彪西的世界充满了朦胧的月光、水中的倒影、无言的激情、发人深思的象征、含而不露的思想以及欲语还休的言词,他的印象派音乐正如同一时代的印象派绘画那样,用鲜艳的色彩玩着光与影的游戏。梦境 《牧神午后前奏曲》,创作于1892年,这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可以认为,德彪西通过这一音诗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因而此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从这个标题可以知道,他的音乐是受他的朋友斯蒂芬?马拉美的著名诗篇《牧神午后》启发而写的。虽然这首短小的音诗以其异国情调的旋律和难以捉摸的和声使许多听众困惑不解,但是,另人感到惊奇的是,它获得了普遍的赞赏,始终是作者最脍炙人口的管弦乐杰作之一。 《牧神午后前奏曲》它是德彪西一首成名之作,是一首印象派代表作品。这首作品神秘而奇妙,它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现了牧神——古希腊牧畜之神——在感觉世界中的主观印象。创造了一种梦境并唤起了一种幻觉。乐曲的开始部分,简单而无伴奏的长笛所吹出的旋律,仿佛是画布上刻画得十分分明的线条,它显然是表现了诗人马拉美笔下的牧神所吹奏的洋洋曲调。牧神亲自吹奏的那懒洋洋而变化多端的旋律,很快就融入温暖的天鹅绒般的圆号与木管声中,以及一串淙淙流水般的竖琴声中。乐队的色彩纤丽而细腻,弦乐分声部奏出轻轻颤动的震音。整个音乐使人感到波光粼粼,阳光明媚,暖气袭人,微风吹拂,牧神昏昏欲睡,梦境消逝在稀薄的空气之中。该曲结构较自由,大体保持了传统的三部曲式结构,乐队的主要乐器是木管、弦乐和竖琴。这首作品音响奇异、柔和,整个作品如蒙上一层薄纱。 8、《1812年序曲》【俄】柴可夫斯基曲(民族乐派)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十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他惯于采用起伏的相对主题,利用音乐形象来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 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极其优秀的世界名曲,如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悲怆(第六)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序曲》等等。 管弦乐曲《1812年序曲》作于1882年。该曲是柴可夫斯基于1880年10月应尼古拉?鲁宾斯坦的请求而写的一首大型乐曲,这首乐曲在出版时标有“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的说明。该教堂于1812年毁于拿破仑的侵俄战争中,所以此曲是以当年俄罗斯人民反抗侵略,保卫祖国最后获得胜利的史实为题材的。 这部作品于1882年8月20日在博览会广场上首次演出时,曾组织了庞大的乐队(包括一个完整的管弦乐队和另一个军乐队),曲终时,直接由大教堂钟楼的群钟和广场庆典的礼炮轰鸣表现胜利场面。 柴可夫斯基在《1812年序曲》中,以它英雄的爱国主义题材和音画般的通俗易懂的标题性,以及形象化的主题发展和灿烂的管弦乐的音响色彩,取得了他自己远远没有想到的被听众所欢迎的效果。 乐曲开始是序奏,首先由弦乐组奏出了按严谨和声结构写成的bE大调、3/4拍子、慢速、庄严的《众赞歌》,它肃穆虔诚,这是俄国人民在国难临头时祈祷于上帝和对和平的向往。继而由木管吹出了悲哀呻吟的旋律,又以紧张的三连音相互交替发展,成为狼烟四起和人民的激怒呐喊、呼号。沉重的低音乐器这时发出了庄严的号召。终于改为4/4拍子矫健的骑兵进行曲,冲破了不祥的气氛,带来了希望:它英姿勃勃,象征着响应号召的战士踏上征途。 乐曲的呈示部为e小调、4/4拍子、三部曲式结构,主部音乐以快如旋风的旋律和痉挛似的节奏,描写着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 在主部的展开过程中,出现了bB大调、4/4拍的《马赛曲》,经过变化引伸,以及与主部音乐因素的交织与发展,描写了拿破仑军队的猖狂残暴和抗敌战争的艰苦、激烈。副部描写了战争间隙中俄罗斯战士对家乡的思恋和生活情景,它包括两个主题:一个是F大调、4/4拍子、抒情的旋律,刻画了战士的内心世界,另一个主题是be小调、4/4拍子的俄罗斯民歌《踟蹰门侧》为素材的旋律,反映了人们在战争中的乐观精神。 展开部中主部主题与《马赛曲》的音调此起彼伏,交错出现,一直在激战的旋涡中周旋,开始像那辽阔战场的远方弥漫着尘烟,继之又像眼前刀光剑影人仰马翻,风声鹤唳的场面,这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恶战。再现部略有变化,主部的战争气氛更加激烈。副部的两个主题再现后,《马赛曲》更猖獗,但它已是回光返照。一连串下行模进,犹如声势浩大的追击洪流一泻千里,那排山倒海不可阻挡之势压倒了声嘶力竭的《马赛曲》,俄国军队终于胜利了。 尾声中众赞歌在喧闹的钟声和礼炮的伴随下,变成了辉煌、胜利的凯歌,这是bE大调、2/2拍子的俄国国歌,它与骑兵进行曲用复调的手法相结合,像是凯旋归来的战士行进在凯旋门下、检阅台前。乐曲在欢庆胜利、万民沸腾的节日气氛中结束。序曲《一八一二年》的历史内容是:法国拿破仑于一八一二年调动了上万大军侵入俄国境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逼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放弃莫斯科,三十万居民百分之九十撤出莫斯科。农民们纷纷加入游击队,烧掉了粮食,使拿破仑的侵略军在冰天雪地里饿着肚子作战。拿破仑的军队由于经不起俄军的反攻和游击队的袭击,结果惨遭失败,拿破仑绕道才逃回法国。俄国人民以骄傲的心情读着库图佐夫的对军队的文告:“勇敢和胜利的军队!你们终于站在帝国主义的边疆了。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救星,俄罗斯用这个名字来欢迎你们,你们在这次迅速进军中建立起来的不平凡的功绩,使全国人民都感到惊奇,并带来了我们永远的光荣。”序奏的前半部分是庄严的众赞歌,用以描写拿破仑侵入俄国境内时群众的苦恼情绪和人民在大难临头时祈求上帝保佑的情景。 俄罗斯民族伟大的性格在于坚忍不拔,历史上的每一次外国入侵也无一不是面对这种几近无法战胜的坚韧而泥足深陷,最终祸及其身。《1812序曲》特点在于前赴后继的去调动起你的情感,而且它也是正通过这样激烈却又不赤裸的调动,去叙述了一幅苍凉与恢弘,细腻与磅礴的壮阔图景,使人们感受到了它的极大震撼,久久不去。 在反法西斯胜利64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关注、重温这些音乐。充满硝烟的音乐缺乏和谐平静的美感;充满硝烟的音乐充满着正义的力量与对侵略者的憎恨;充满硝烟的音乐能够赋予战士以力量;充满硝烟的音乐能够让人民获得争取和平自由的信念;但充满硝烟的音乐更让令人心情沉重———面对当今世界降临的种种战争,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祈祷那些无辜的人们能够保住自己的最可贵的生命! 9、《伏尔塔瓦河》【捷】斯美塔那曲(民族乐派) (选自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斯美塔那是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1824年3月2日出生在捷克的一个小商人里。从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八岁就能作曲了。 1848年,捷克爆发了反抗异族压迫、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运动,血气方刚的斯美塔那积极响应,创作了歌曲《自由之歌》、《布拉格大学生进行曲》、《国民近卫军进行曲》等。革命失败后,斯美塔那被迫流亡国外达五年之久。 1853年,斯美塔那回国后,始终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立场上,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他筹建了“捷克民族剧院”,创办了“捷克艺术家协会”等。1874年,斯美塔那患耳疾未能治愈,全聋后,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创作了许多作品,为发展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斯美塔那一生创作的作品有八部歌剧和一些器乐作品,代表作有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器乐作品有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小提琴和钢琴二重奏《我的故乡》等。 交响诗伏尔塔瓦,是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这部交响诗套曲创作于1874年9月。当时,可怕的耳聋病正残酷地折磨着作曲家。但是,斯美塔那坚持的写完了这一巨著,直至首演这部作品时,他已经全聋,什么也听不见了。 交响诗 交响诗又叫做音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性管弦乐曲,是由浪漫派作曲家李斯特首创的,它常以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用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展而成。 这个作品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的热爱,歌颂了捷克斯洛伐克悠久的历史、美丽的山河和勤劳的人民。全曲由六首交响诗组成。它们连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作品,但各首交响诗还可以独立成章,《伏尔塔瓦》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伏尔塔瓦是捷克斯洛伐克纵贯南北的一条大河的名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把它比作民族的摇篮。交响诗《伏尔塔瓦》,对这条河流两岸的风光和人民生活,作了细致的描绘。 说到《沃尔塔瓦河》,我第一次听到还是在六年前,当时就被它那无比优美的旋律震慑住了。以后我聆听它的次数早已数不清了,但每次还感到震撼、着迷。 音乐一开始,两只长笛用波动的音型交错地演奏,描写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它们代表伏尔塔瓦河源头的两股山泉,一股是寒流,一股是暖流,最后它们汇合在一起。 与此同时,小提琴用清脆的拨弦和竖琴晶莹的泛音相配合,犹如浪花飞溅,在阳光映照下闪烁着点点银辉。然后起伏的音流转到了弦乐组。在它的衬托下,第一小提琴奏出了宽广而深情的伏尔塔瓦河的主题。这时,两股涓涓细流已经汇成滚滚洪流了, 经过反复后又在长笛和单簧管上发展出比较柔和的旋律。接下去,描绘了伏尔塔瓦河流经过一片森林地带。圆号和小号描写岸边传来狩猎的号角声。一个村庄出现在河岸上,从那里传来捷克民间波尔卡舞曲,这是村民们正在欢乐地举行婚礼。这一段主题是由两只单簧管和小提琴来演奏的。 乐声渐渐远去,夜幕降临。月光下,一群仙女在河面上翩翩起舞。这是一个神话性的幻景,小提琴在高音区曼声轻歌,长笛的音型把荡漾的水波和仙女们的舞姿揉合在一起了。 然后,主题再现,它是由第一小提琴和双簧管演奏的。这时,其它弦乐器以十六分音符上下起伏的音型描绘河水的波涛,为后面急流出现作好了准备。 接下去的一段音乐,描写的是伏尔塔瓦河穿越斯瓦托扬斯克石滩狭谷的壮丽情景。它是这首交响诗里的一个惊心动魄的高潮,由乐队全奏,表现惊涛巨浪猛烈地冲击着石崖峭壁,发出雷鸣般的咆哮。 滔滔的河水终于摆脱了险境,前方豁然开朗,来到祖国的心脏布拉格和维谢赫拉德的身旁。这时,伏尔塔瓦河的主题突然变成了大调。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里第一首:《维谢赫拉德》的主题在这里又出现了,它充满了欢乐和力量,抒发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颂了他们冲破艰难险阻,争取美好未来的奋斗精神。 最后,河水又从容地流出,消逝在无劲头的远方。 名词解释,音乐基本常识 民歌,重点,地区,调式 艺术歌曲,作者,内容 乐曲,作者,大意,色彩,风格,节奏,语言,感受 对作品的感受,分析能力 1、讲义打出来前记得自己加个目录,对看到考题时迅速定位很有帮助; 2、最主要的是听曲子,尤其是历年考过的,这是硬分数。看过历年考的歌曲后你会发现 ,曲子变动不是很大。这是为什么呢?老师不能考太生僻的,不能考调式模糊的,不能考 上课没有放过的,必须考比较有名比较熟悉的,这样剩下的选项就不多了。我就是照着这 思路准备的,用了一上午突击听历年考过的题,结果证明考试的时候一首都没有漏掉。 我大概总结了一下从05年至今的曲子(不包括此次考试): 民歌:草原情歌(2次) 三套车(4次) 放马山歌(1次) 星星索(2次) 牧歌(2次) 凤阳花鼓(1次) 艺术歌曲:嘉陵江上(4次) 鳟鱼(1次) 菩提树(3次) 教我如何不想他(1次) 负心 人(1次) 玫瑰三愿(1次) 魔王(1次) 乐曲:渔歌(2次) 如歌的行板(1次) 瑶族舞曲(1次) 伏尔塔瓦河(1次) 苏武牧羊 (1次) 牧神午后前奏曲(2次) 思乡曲(1次) 土耳其进行曲(1次) 牧童短笛(1次 ) 荒山之夜(1次) 3、次主要的是最后一题赏析,建议压几道题,准备几篇文章。根据前几年的范围,1812 序曲、沃尔塔瓦河、梁山伯与祝英台均出现了两次(不过由于样本量只有2个,不具有典 型性和代表性),请大家自己斟酌。基本上就是每种类型的曲子准备一个吧。我准备了以 上三个,最后压到了1812序曲,所以拿到题目就开始不停地写。 4、考试的时候,第一题听辨时间很长,注意早早写完了就赶快答第二大题简答,这样能 省出多点时间留给最后一题,毕竟要写千把字,得留足时间。考虑到前面大家得分差不太 多,最后一题还得重视。 2005年9月助教: 期末考试最为关键,根据以前的情况,常见题型有:填空、名词解释、听辨、简答和论述。本学期考试题型待定。注意字迹工整,条理清晰,观点鲜明。认真学习领悟讲义内容和老师课上反复强调的内容。讲义看起来很多,但精华部分就没多少了,各位聪明的同学自己看吧:) 2005年12月 一. 名词解释(每题3分) 1. 调式2. 回旋曲3. 艺术歌曲4. 复调音乐 二. 简答题(每题6分) 1.大小调式及其音阶 2.艺术歌曲的产生和特点 3.西洋器乐有哪些分类?各举出两三个例子 三. 听辨题(各题要求不同,这里只给出曲名) 1.(6分)(1)草原情歌(2)三套车 2.(8分)(1)渔歌 (2)如歌的行板 3.(8分)(1)嘉陵江上(2)鳟鱼 四. 从本学期学习的名曲中选择一首写自己的感想,千字以上(18分) 2006年12月27日 一、名词解释: 1.复调 2.民歌 3.变奏曲 4.咏叹调 二、简答 1.中国名歌特点,调式及其音阶 2.艺术歌曲的产生和特点 3.西洋器乐有哪些分类?各举出两三个例子 三、听辨 1.放马山歌 三套车 2.嘉陵江上 菩提树 3.瑶族舞曲 沃尔塔瓦河 四、选课上讲过的一首名曲写作品分析和自己感受,600字以上 2007年6月13日 一 、名词解释: 1.三和弦 2.艺术歌曲 3.清唱剧 4.交响曲/乐 二 、简答题 1.印象主义音乐产生的时代和特点 2.日本民歌/日本传统音乐的特点,及其调式和音阶 3.艺术歌曲的产生和特点 三 、听辨 1. 民歌:星星索,牧歌 2.艺术歌曲:叫我如何不想她,负心人 3.民乐:苏武牧羊,牧神午后前奏曲 四、作品分析 对本学期所学的作品进行分析,谈谈自己的感受 2007年12月27日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和弦 2.卡农 3.广东音乐 4.变奏曲式 二、简答题(每题5分): 1.什么是大调式?有几种形式,写出音阶 2.中国民族乐器有那些分类?各写出两到三种。演奏形式有哪几种? 3.说出浪漫乐派的时代、特点和代表人物 三、听辨: 1.(6分)民歌(要求写出名称、地方、调式) 《凤阳花鼓》《三套车》 2.(7分)艺术歌曲(写出名称、作曲家、思想内容) 《玫瑰三愿》《菩提树》 3.(7分)乐曲(名称、作曲家、思想内容、乐器) 《思乡曲》《土耳其进行曲》 四、选择本学期学过的一首作品简要分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六百字/千字以上)(18分) 2008年6月4日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卡农 2、咏叹调 3、室内音乐 4、广东音乐 二、简答题(每题5分) 1、单乐章音响乐的体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2、艺术歌曲的产生、发展、特点,分别举出3-4个中外艺术歌曲。 3、民族乐派的产生时期、特点、代表人物。 三、听辩 1、民歌,写出歌名、地方、调式(6分) 《草原情歌》、《三套车》 2、艺术歌曲,写出歌名、作曲家、思想内容(6分) 《嘉陵江上》、《魔王》 3、乐曲,写出曲名、作曲家、创作手法、艺术特点、思想内容、演奏乐器(8分) 《牧神午后》、《牧童短笛》 四、从下列作品中选出一个赏析(不少于600字,13分) 《茶花女》、《1812序曲》、《沃尔塔瓦河》、《牧神午后》、《梁山泊与祝英台》 2008年12月31日 一.听辨题(各题要求不同,这里只给出曲名) 1.(6分)民歌(要求写出名称、地方、调式) (1)牧歌(2)星星索 2.(7分)艺术歌曲(写出名称、作曲家、思想内容) (1)嘉陵江上(2)菩提树 3.(7分)乐曲(名称、作曲家、思想内容、乐器) (1)渔歌 (2)荒山之夜 二.从以下名曲中选择一首分析,并写写自己的感想,1000字以上(40分) 1.1812序曲 2.荒山之夜 3.伏尔塔瓦河 4.梁山伯与祝英台 5.豫北叙事曲
国定路总部
国定东路分部
邯郸路报名点
控江路分部
国和路分部
浦东妙镜路教学点
政立路分部
©上海同欣进修学校版权所有
沪ICP备09095561号
办学许可证号:131011070020650
总部地址:上海市国定路335号 电话:021-55520282 65646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