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
雅克勃?路德维?费里尔?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
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12岁开始创作,17岁即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27岁在莱比锡任指挥,1843年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38岁时即病故。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著名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音乐作品中最早描写神仙境界的。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钢琴曲体裁,共八册四十八首,形象生动多姿,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以他为中心的莱比锡乐派对十九世纪德国音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三者兼备的全才
一个好的管弦尔队的指挥,不但必须把他的乐队训练得能够服从他的指导——使指挥能够在乐队上面“演奏”,仿佛整个乐队就是一件乐器,每个演奏员只是其中的一个部件;并且力求赋予每个作品以作曲者的精神;而且他还必须编排他的节目,正象一个编辑为了编一本书或一个杂志那样。首先,他必须有多样性,不能全部都是交响曲,或全是序曲,或全是较短的小品,而是每种都有。然后,他不可以一遍又一遍地演奏同一些受人喜爱的老的古曲名曲,他必须寻找那些被人忽视的作品,将其发掘出来,或给值得推荐的新作曲家们以试听的机会。门德尔松将巴赫沉睡了一百年的作品重新公之于众,令后来的同行们受益非浅,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现在,所有伟大的管弦乐队领导人中,很少有伟大的演奏家或者伟大的作曲家。但当时,门德尔松是三者兼备的。此外,当有人留下一大笔钱要建立一所音乐学校或音乐学院时,门德尔松会做得同他所做的其他事情一样好。他在自己管弦乐队的演奏员中找到教师,而且他自己和舒曼都教钢琴。于是莱比锡音乐学院便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莱比锡崇拜他,它也始终是他最亲爱的家。甚至于当国王命令他到柏林去指导皇家管弦乐队和歌剧院时,他对他在莱比锡的工作仍然念念不忘,因为他在那里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把握使人高兴的。
二、音乐是描摹情感的圣手
门德尔松常以他的无词歌作信寄给家人,来表明他的情感状况。1830年6月26日,他把他的《降b小调无词歌》(作品30之2)的初稿寄给姐姐芳妮(1805—1847)说:“当我收到你的一半怀念、一半愉快的来信时心情是这样的。”门德尔松认为音乐表达思想感情比文字更明确,他在1842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一首我所喜爱的乐曲中所表达的思想,要用文字说明时,不是感到音乐太不确定,而是太确定了。……我对于你的意见的感觉也是如此,可是这不是你的过失,而是文字的过失,它不可能做得更好一些。如果你问我,当我写作无词歌时有什么想法,我说:‘就象无词歌所表现的那样。’虽然当写作某几首时,在我心中有明确的词句,但我还是不想把它们告诉任何人,因为文字对于每个人并不是相同的,只有无词歌本身可以对每个人说出同样的话,唤起同样的感觉,一种不可能为相应词句所唤起的感觉。忍耐、忧伤、赞美上帝、行猎——这些语词对于每个人不会唤起同样的思想;一个人所谓的忍耐,就是另一个人所谓的忧伤;而对于第三个人却不能形成任何一个鲜明的概念。不但如此,对于一个天生的热心的猎人来说,行猎和赞美上帝所指的差不多是同样的东西,对他来说,圆号的声音确实也就是对上帝的赞美。而我们从圆号所听到的只是行猎,无论和他怎样辩论也不会使我们有所改变。文字总是含糊不清的,但两方面的人却都能对音乐理解得很正确。”
三、幸福、忧伤与死亡
十九世纪的音乐家中,很少有像门德尔松这样幸运的。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受过极其正规的音乐教育。他的一生总是那么充满欢乐,以致一旦忧伤来临时,他就受到致命的打击。首先,他的父亲——正如他所说:“他不仅是我的父亲,而且是我艺术上和生活上的老师”去世了,然后他温柔的母亲也死了。但是他还能得到姐姐芳妮(1805-1847)的安慰,门德尔松大概以为自己永远会拥有她的爱和鼓励。然而,芳妮却在指挥自家附近的一个小教堂的合唱班的时候,忽然扑在钢琴上死了。当噩耗传来时,门德尔松已经被他那最伟大的作品,大概也是除了《弥赛亚》以外的所有清唱剧中最伟大的作品《以利亚》耗尽了精力。他尖叫了一声后,倒在地板上,这下撞坏了他的头。在1847年,即芳妮死后不到六个月,门德尔松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芳妮的墓边。当他去世的时候,整个莱比锡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就象每一家都失去了钟爱的儿子那样。


©上海同欣进修学校版权所有 沪ICP备09095561号  办学许可证号:131011070020650  
总部地址:上海市国定路335号 电话:021-55520282 65646999